不久,李德林又在朝廷的一项举措上与杨坚产生矛盾,终於导致二人的关系彻底恶化。
这件事是关於隋朝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
从春秋战国起,中国就有很严密的乡里制度。秦汉时,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至北魏、北周时,基层组织更趋严密,“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魏书》卷一一〇)尽管基层官员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可以有效地将政府的统治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基层官员跟当地百姓都是乡党宗亲,彼此身上有几根毛都是数得着的,一旦百姓之间发生纠纷,请托徇私在所难免,要保证司法审理的客观公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隋朝开国时,曾一度取消了基层组织的行政和司法权。
但是,到了开皇九年二月,随着陈朝的平定和隋朝统治疆域的急剧扩大,加强中央政府在基层的控制力又成了势在必行之举。苏威为此上疏杨坚,建议每五百户设一个乡正(乡长),把行政权和司法权重新下放到地方。而李德林却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原本取消基层的行政和司法权,就是因为乡里之间不是亲人就是朋友,执法很难公平,如今又设置乡正,令其专管五百家,势必为害更烈;更何况,有些边荒小县,一县人口都不满五百家,此令若行,岂不是两个县要共管一个乡?
可是,杨坚还是不顾李德林的反对,采纳了苏威的建议,随即下诏,命一百家为里,设里正一人;五百家为乡,设乡正一人。
开皇十年四月,也就是“酒店用地”事件刚过去没多久,虞庆则等人就奉杨坚之命,前往关东(函谷关以东)各地巡视,回朝后异口同声地奏报,称各地乡长在审理诉讼时普遍偏袒亲友,公开收受贿赂,以致老百姓怨声载道。
杨坚一看,赶紧下令,准备再度撤销里正、乡正的设置。
朝廷政策如此朝令夕改,让李德林深感不妥。他马上在朝会上提出异议:“当初设立乡正,我就坚决反对,如今刚一实施,就又马上废止,如此政令不一,实在不符合一个帝王立法治国的本意。臣恳请陛下,从今往后,百官凡是有轻率更改律令者,即以军法从事。否则的话,民间必然无所适从。”杨坚一听,顿时勃然大怒,指着李德林的鼻子大骂:“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把朕比做王莽?!”王莽篡汉后,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本欲强国富民,不料却因朝令夕改、举措乖张而导致经济崩溃、民怨沸腾,最终身死国灭。平心而论,李德林说杨坚朝令夕改,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并没有把他比做亡国之君的意思。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坚这段时间本来就对李德林很不爽,现在又被他当众顶撞,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所以才会有如此过激的反应。
事情闹到这一步,君臣之间就算是彻底撕破脸了。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小事,终於成了压垮李德林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件事与李德林过世的父亲有关。
在古代,朝廷为了提高功臣待遇,通常会为其父祖追赠官爵,但所赠官爵高低通常要参考其生前的职务。李德林身为开国功臣,当然也能享受这个待遇。不过,他父亲生前,只是一个区区的校书郎(皇家图书院校勘官,正九品),即便有所追赠,官爵显然也不会高。李德林为了显扬其父,就谎称其生前官职是太尉谘议(太尉府首席参议官,从六品),企图获取朝廷更高的赠官。
李德林在朝中的人际关系本来就不好,如此弄虚作假自然逃不过政敌的眼睛。很快,就有好几个朝臣同时把他给告发了。
至此,杨坚新帐旧帐一起算,把李德林叫到跟前,毫不客气地历数其罪:“你身为内史令,负责掌管朝廷的最高机密,可是最近,朕都没让你参与决策,原因就是你的心胸太过狭窄,难以和同僚共事,这些你自己都清楚吧?还有,你欺上瞒下,骗取卫国酒店;妄加父官,骗取朝廷追赠。所有这些,都让朕极为愤慨,可朕还是一再容忍,希望你能改过。但是现在,朕已无法容你,只能给你一个州安顿了。”当天,杨坚便下诏,宣布将李德林贬为湖州(今河南唐河县)刺史。
李德林直到此刻才如梦初醒,只好叩首谢罪,说:“臣不敢奢望再担任内史令一职,只求能留在京师,就算给臣一个荣誉官职也没关系。”然而,杨坚不为所动,还是执意把他贬出了朝廷。贬谪不久,抑郁寡欢的李德林便死於地方刺史任上,终年六十一岁。
杨坚的猜忌,不仅表现在他与功臣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他执政的方方面面。
由於杨坚是以篡逆手段上位的,因此,他一方面对每个人疑心重重,总感觉臣子们心里都有各自的小九九,会不利於他的统治;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的智慧和谋略颇为自负,总以为自己在统驭臣下的时候,完全可以做到明察秋毫。是故,杨坚经常会派遣左右近臣充当秘密警察,暗中监视文武百官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谁有问题,立马重重治罪。
为了打击官员贪污受贿,挖出一切潜在的腐败分子,杨坚还暗中派人向一些职能部门的官员行贿,一旦有人中招,不管受贿金额大小,立刻将其砍头。
(据黄仁宇先生称,当今美国政府也有类似做法,称为“敲诈行动”——sting operations)。
此外,杨坚在朝会上处理政务时,若发现哪个朝臣有问题,便会不顾司法程序,当场命行刑官将其抓起来暴打,有时候一天内要连打三四个。由於杨坚命人制作的刑杖比普通的粗,所以不少人禁不住打,当场毙命,以致行刑官都有些手软。有一次,杨坚发现行刑官在打人时下手不够重,二话不说就把行刑官砍了。为此,高熲等人频频规劝,说:“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廷非决罚之地。”可杨坚根本听不进去。
高熲铁定了心要改变杨坚这个坏习惯,所以毫不气馁,过后便召集文武百官一起上殿,集体请求杨坚治罪。杨坚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问负责行刑的禁军大将田元:“我的刑杖是不是太粗了?”田元答:“是太粗。”杨坚问他粗到什么程度。田元举起大拇指说:“陛下的刑杖,就跟臣的大拇指一样粗,打人三十下,不异於普通刑杖数百下,所以很多人会当场毙命。”杨坚听了,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不过还是让田元把刑杖撤了。此后,凡是再发现朝臣有罪当罚,就没有在朝堂动手了,而是老老实实走司法程序,交给相关部门去处理。
然而,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杨坚忍了没多久,就再次发作了。
有一次,一个叫李君才的低级军官入朝奏事,斗胆说了一句话:“皇上对高熲的宠信有些过分!”杨坚立刻火冒三丈,命人杖打李君才,可此时殿中已无刑杖,他就下令用皮鞭,当众将李君才活活抽死。
此后百官上朝,赫然发现那根粗大的刑杖又放回了原处。
过了几天,杨坚又因某事发火,又打算在朝堂上打人。兵部侍郎冯基看不过眼,一再劝谏。杨坚不听,执意把那人打死了。
事后,虽然杨坚有些后悔,对冯基好言慰勉了一番,还责怪百官没有像冯基那样及时谏诤,但是,纵观杨坚在位的二十多年,其猜忌、多疑、刻薄的性情却几乎从未改变过。这,不能不说是杨坚身上令人遗憾的严重缺陷。作为一代雄主,杨坚统一海内的历史功绩不可谓不大,他在位期间的国力也不可谓不强,但他绝不会料到,隋朝会在他身后短短十几年间就分崩离析、轰然崩塌。尽管隋朝覆亡的原因很多,但杨坚因猜忌而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却未尝不是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