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官吏们都忽略了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这些车夫一路上要吃什么?
牛可以吃草,人却必须吃粮。而这六十多万早已倾家荡产的农民,根本没有能力自带口粮,其结果是:每辆小推车上的三石军粮,恰好成了两个车夫一路上的口粮!
临近二镇的时候,手推车上的粮食也差不多被吃光了,这六十多万名车夫自知犯了死罪,只好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可想而知,这些走投无路的破产农民最终的选择只能是揭竿而起。
由於频繁的徭役挤占了耕种时令,导致山东、河北等地的大量农田荒芜,各地爆发饥荒,粮食价格飙涨,一斗米卖到了数百钱。而各级贪官污吏却依然横征暴敛,不计一切后果地竭泽而渔。此外,再加上黄河泛滥、洪涝成灾,一时间天灾人祸纷至遝来,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被彻底逼到了死亡的边缘。
做良民已经没有活路了,做暴民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大业七年冬天,山东邹平人王薄率先拉起了反旗。他自称“知世郎”,然后精心创作了一首政治宣传歌曲《无向辽东浪死歌》,积极号召广大人民拿起武器,扞卫自己的生存权。歌中唱到: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通俗易懂、振奋人心的宣传歌曲一经问世,立即成为当年齐鲁大地最火爆的流行歌曲。四面八方的流民、饥民和难民,齐声高唱这首让人热血澎湃的歌曲,像潮水一样涌向了王薄据守的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
王薄的势力逐渐壮大,其部众在齐郡(今山东济南市)、济北郡(今山东荏平县西南)一带纵横出没,攻击官军,劫掠府库,穿金戴银,吃香喝辣,原本饥寒交迫的日子忽然变得滋润无比。
看着这一切,山东各地的英雄豪杰不禁怦然心动。於是,大大小小的反叛势力就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先是在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崛起了一个“阿舅贼”。此人原名刘霸道,本是官宦子弟,家境殷实,而且生性豪爽,喜欢行侠仗义,家中食客常有数百,算是当地黑白两道都叫得响的人物。所以刘霸道一揭竿,四方变民立刻纷涌来附,部众一下子发展到十几万人。
随后,又有孙安祖聚众於高鸡泊(今故城县西),张金称聚众於河曲(约在今河北临西县一带),高士达自称聚众於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他们啸聚山林,神出鬼没,到处攻击城邑,劫掠资财,让地方政府大为头疼。虽然杨广亲自下令,由军队配合地方政府大力围剿,一旦捕获变民立即斩首,但仍然遏止不了反叛的势头。
在大业七年这些大大小小的起义群雄中,有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后来却成了这批人中声望最着、势力最强的义军领袖。他雄据河北,自称“夏王”,直至唐王朝建立后仍然割据一方,是武德初年秦王李世民东征路上的主要对手之一。
这个人就是窦建德。
窦建德是漳南(今河北故城县)人,与孙安祖同乡,自小勇武过人,在乡里有侠义之名。隋政府招募东征士兵时,窦建德因骁勇之名被任命为二百人长,同乡的孙安祖也在征召入伍之列。可孙安祖因家中遭遇洪灾,妻子儿女皆饿死,因此对官府恨之入骨,坚决不肯应征。当地县令大怒,将其逮捕并施以鞭刑。孙安祖愤而刺杀县令,逃亡至窦建德家中。
窦建德将他藏匿起来,对他说:“当今皇上不恤民力,欲征高丽,天下必将大乱。大丈夫若不死,当建功立业,岂能成为东躲西藏的逃犯!”随后,窦建德便帮孙安祖召集了二百多个壮士,让他们到高鸡泊一带落草为寇。
尽管窦建德自己也知道隋朝已经失去人心,天下必将大乱,可他对自己在隋朝军队中的前程似乎还抱有幻想。所以,尽管他可以不遗余力地帮助孙安祖去反叛隋朝,可自己却仍然舍不得扔掉“二百人长”这块鸡肋。
最后,还是当地官府帮他下了这个决心。
本来窦建德窝藏孙安祖一事,当地官府已经有所察觉,加之张金称、高士达等盗匪凡有洗劫,皆自动避开窦建德家所在的那条街,当地官府据此认定,窦建德必然与盗匪暗中勾结,於是随后就将他的一家老小悉数逮捕,全部斩杀。
至此,万念俱灰的窦建德终於无奈地迈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步——脱下隋朝军装,带着手下的二百名士兵投奔了高士达。不久,孙安祖被张金称所杀,所属士卒全部归附窦建德,部众增至一万多人,声势日渐壮大。由於窦建德能够礼贤下士,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所以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命,越来越多的人投到了他的麾下。
就这样,这个准备到辽东战场去当炮灰的“二百人长”,摇身一变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草头王”。窦建德绝对想象不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而更让他想象不到的是,短短几年后,他就将拥兵割地、称霸一方,并且与天下群雄一起逐鹿中原!
窦建德的成长史告诉我们:虽然时势可以造英雄,但是要想成为英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必须扔掉手中的那块鸡肋。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一,隋帝国的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名远征军终於在涿郡完成了集结,同时就位的运输和后勤人员的数量是士兵的两倍。
正月初二,大军出征之前,准备御驾亲征的杨广特意举行了三场隆重而庄严的祭祀。首先在桑干河畔祭告战神,继而在临朔宫祭告上帝,最后又在蓟城(涿郡郡治所在地,今北京市)北郊祭告马神。
同日,杨广亲自颁发远征军的建制令及所有将军的任命状:将一百一十余万名士兵分成左右各十二军,每军设大将、次将各一人;每军之中,骑兵分成四团,每团十队,每队一百人;步兵也分为四团,每团二十队,每队百人;其他的重装备和散兵也各分四团;所有步骑兵团每团各设偏将一人;此外,每军各设“受降特使”一人,直接听从皇帝命令,负责招降慰抚,不受各军大将节制。远征军中,各团的头盔铠甲、帽穗马缨、旗帜旌幡的颜色各不相同,而前进、后退、行军、扎营则都有统一的号令和规定。
正月初三,这支空前庞大的帝国远征军从蓟城北郊正式开拔。第一军出发后,每日派遣一军,两军相距四十里,依次出发,鱼贯前进,整整用了四十天,大军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绵延达九百六十里。此外,杨广的十二禁军,以及朝廷的三台、五省、九寺的随驾官员也紧跟在大军后面出发,连绵亦达八十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资治通鉴》卷一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