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雁门之围:惊魂天(2 / 2)

大隋帝国 王觉仁 2939 字 3个月前

因为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没得选。

交易就交易吧,杨广想,等老子离开这该死的雁门,到时候征不征高丽还不是老子一句话的事?!

最后杨广点了点头,并即刻走到第一线视察和慰问将士,在宣布赦免高丽的同时又颁布命令:“凡守城有功者,无论平民还是士卒,一律直升六品,并赏赐绸缎一百匹;六品以上官员则依序晋级。”诏命一下,士众欢呼雀跃,军心大振。於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突厥日夜猛攻,城中军民伤亡惨重,但雁门却依然顽强屹立。

城池一时半会是攻不破的,要命的是——仓库的粮食在急剧锐减之中,吃一天就少一天。虽然实行了压缩配给,但是剩下的粮食却已经屈指可数了。

形势万分危急,而突厥人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传令四方勤王的诏书又很难送出去。怎么办?

所有人绞尽脑汁地想了十天,依旧一筹莫展。

到了第十一天,杨广大腿一拍,终於有了主意。

八月二十四日,数百根浮木被抛到流经雁门的汾水河上,并迅速顺流而下,漂向下游的各个郡县。每一根浮木上,都绑着一道用黄帛写就的勤王诏。

随后的日子里,各郡县长官相继接获诏书,纷纷募兵奔赴急难。在各郡应征勤王的队伍中,屯卫将军云定兴手下一个十六岁的小兵给他献了一计。

这一计,事后被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小兵建议,队伍大量携带军旗和战鼓,然后大张旗鼓设置疑兵,借此迷惑敌人、制造恐慌。他说:“始毕胆敢以举国之师包围天子,必定认为我们仓促之间不能及时救援,所以我们应该大张军容,白天令数十里幡旗绵延相续,夜晚则钲鼓齐鸣,让敌人以为我方援军已大量集结,势必闻风而遁。否则敌众我寡,万一突厥倾巢来攻,我们必定难以抵挡。”云定兴觉得有道理,欣然采纳了这个十七岁小兵的建议。

这个小兵,就是李世民。

这是史书有载的李世民在隋末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他的身份虽然有点卑微,但作为一个即将在几年后纵横天下的军事统帅,其智慧和谋略已经在此露出了端倪。

杨广除了浮木传诏外,还采纳萧瑀的建议,派遣密使从小道潜行至突厥王庭,向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立即写信给前线的始毕可汗,谎称国内有变。

始毕半信半疑,但是连日来已经不断有侦察兵回报——隋朝东都及各郡援军已大量集结,正往雁门方向迅速移动,前锋已抵达忻口(今山西忻州市忻口镇)。

最佳战机已经错过了,再拖下去凶多吉少。

大业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始毕可汗不得不命令军队即日解围,全线后撤。

杨广如释重负,立刻派出两千骑兵一路尾追,在马邑攻击并俘虏了两千多名突厥的老弱残兵,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突厥人撤退的那天,城中的粮食也基本告罄。所有人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好悬!

雁门惊魂三十三天,杨广好似去鬼门关走了一趟。

和死神的这次亲密接触,给杨广留下了相当不愉快的记忆。

本来从大业八年起,杨广就得了失眠症,自这场“雁门惊魂”后,他更是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每晚必须由一群美女为他揉搓按摩才能勉强入睡。

不知道在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杨广会不会屡屡坠入这样的梦境——他茕然一身、披头散发地奔跑在一条悬空的栈道上,左边是寒冰,右边是烈焰,后面是一群面目狰狞的人挥舞着刀剑在拚命追赶。

杨广没命地奔跑,而栈道一直在猛烈地摇晃。

不知道跑了多久,前面有一群人突然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们目光如刀,面色如铁,看上去很面熟,可杨广无论如何就是看不清他们的脸。然后,杨广的脖颈被什么东西死死缠住了,而且越缠越紧、越缠越紧……假如杨广曾经做过这样的梦,那他很快就会知道——这不是梦,而是现实。

两年多后在江都离宫,虽然没有寒冰和烈焰,但确有一群“熟人”站在他的面前,然后用一条绢巾勒住了他的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