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朝堂之内的大臣皆都满脸愕然。
最惊讶的,要数曾参与过修书的人,或是对于修书进度有了解的人大明会典的修撰进度,对于朝堂大臣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如果说此书眼看就要到收官刊印的阶段,不可能到现在才传出风声。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场的大臣满脑子都是问号。
再观察内阁三名阁老,还有翰林学士王鏊的反应,他们又觉得,自己可能是多想了,也许人家就是突然加快进度,或者是想给天下人一個“惊喜”呢
“最后的勘校之事,朕仍旧以总编撰刘阁老他们来负责,不知刘阁老可有人选,提出来实际监督此事”
朱祐樘当着在场众大臣的面,直接去问询刘健谁当执行总编。
刘健很清楚皇帝为何要来问他,就是要借助他的口,把张周的名字提报出来除了他之外,别人提,甚至是皇帝提,都达不到那种效果。
“老臣认为,翰林侍讲张周,在会典修撰之事上出力甚多,以其才华,足以堪当勘校之责,臣请以其为首,协同翰苑内众臣僚,到七月之前完成勘校之事。”
刘健也不能违背皇帝的意思。
看起来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是吃亏了,但提前完成大明会典,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尤其张周都把功劳让出来,雨露均沾大家一起分功。
你刘健再倔,也不能不顾全大局吧
朱祐樘点头道“朕觉得张卿家也很适合此事张周”
“臣在。”
张周也在其列,随即张周从东班中走出来。
很多武勋也在侧目打量着张周。
他们也在琢磨这位张半仙,不是我们武勋派系的人吗
怎么一扭脸,去帮文臣修书,还是修大明会典去了连刘健都当着皇帝的面举荐他,让他来当执行总编撰去修书这不是把修书的功劳往这小子身上安
文臣要收拢这小子的手段简直比我们还“残暴”啊。
朱祐樘道“张卿家对于修会典之事,可有何难处”
张周道“臣自知一人之力无法完成,提请以前翰林程学士,进馆阁以协同修撰此典籍,还请国子监林祭酒等人协同此事,其余人手臣不知该如何调配,一切当由刘阁老和王学士他们来调配。臣只行勘校之事。”
“好。”
朱祐樘对张周不居功的说辞欣然接受。
在场大臣,不分文武,除了极少数知晓内情的,都在好奇为何修大明会典这么重大的差事,居然会落到张周头上
而张周举荐程敏政和林瀚参与此事,又是怎么个说法
为何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鏊,还有内阁三人,都不出来提出反对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六科给事中对这件事显然是有意见的,但最先出来说话的,是左都御史闵珪。
“陛下。”闵珪走出来质疑道,“会典修撰凝集大明历代文士之心血,馆阁修撰虽不到三年,但提前准备时间超过二十年,若以翰林侍讲张周行修撰之事,岂能顾全考证及行文之事还请陛下三思,另委派人选,负责统调和修撰之事。”
闵珪没有直接从张周的学问,或者是他的资历,再或是皇帝的信任入手。
大概现在文臣也看出来,想要阻止张周崛起,必须要拿出一些切实的“手段”,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只是去死谏。
就说张周来得晚,不知道修书进度,这一条本来就该说服皇帝,让皇帝收回成命。
可问题是
你闵珪能想到的,刘健他们想不到刘健既然举荐了张周,你闵珪就没想过是为何
在场还是有不少明眼人能瞧出问题关键的。
朱祐樘指了指王鏊道“王学士,你来讲讲。”
皇帝觉得,自己去说服这些大臣没意思,老生常谈,总在说朕为何要用秉宽,被你们觉得朕就是偏听偏信。
可要不是张周自己修的会典,朕怎么也不会让他来负责这件事,内阁首辅等人也不会答应吧
没脑子吗
朱祐樘毕竟是开了“上帝视角”的,自然知道为什么用张周,但在场多数人都是局中人,懵逼之中完全搞不懂皇帝和刘健他们在搞什么。
王鏊道“先前张侍讲在修典籍事务上,出力甚多。理当由其来负责勘校。”
话不用太多。
王鏊也觉得,没什么必要可藏了,张周功劳大就是大,现在都让他当执行总编了,你们也该知道,这件事是无法改变的。
闵珪听了就很头疼。
刘健说张周出力大,你王鏊也说他出力大就算真的大,但只要你们不认可他,你们说他出力小,他一定就出力小
这点道理又是首辅又是翰林学士的,难道不明白
这叫掌控舆论,也叫文人的话语权。
怎么话语权落到你们这几位手上,就这么无力呢
“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也懒得辩解,“勘校之事今日便正式开启,翰林院上下最近休沐等事皆都先放放,除太子课业之外,再从国子监中抽调人手,另派人调南京掌翰林院事张元祯入京协同就这样罢”
朝议结束。
众大臣才刚出奉天殿,便近乎一齐围向了内阁和翰林院的人。
屠滽笑道“刘阁老,真是要说声恭喜了,会典修撰不过两年,竟都以到了总校和成书的阶段此等事情,真乃是大明之幸却不知为何先前一点风声都没传出呢”
刘健面色倒还镇定。
但王鏊那边则显得面色羞惭。
我们修了两年,进展仍旧很缓慢,结果张周一个人把成书搞出来,这才对外宣布要加快进度马上要成书。
问题是能改动的部分真的不多,否则让梁储来看过后就知道哪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前后三任执行总编,除了回乡的杨廷和之外,程敏政和梁储两个人一点毛病都没挑出来这功劳到底应该记在谁的头上
“等成书之后再说吧。”
还是谢迁脸皮厚,这时候应付了一句。
周围围观的大臣中,也包括很多武勋,他们也很奇怪。
明明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怎么内阁这三位还有王鏊都跟死了娘一样
闵珪则走过去问道“那可否说说,为何以张秉宽来统筹修书之事难道大明就没能人了吗”
“好了,别多问”
谢迁走过去拉了闵珪一把。
却是这边还没把闵珪拉出去两步,通政使元守直又蹿出来问道“张秉宽,出来”
张周此时本已经走出几步路,这里的商讨好像跟他没什么关系。
闻言他也没需要避讳的,笑着走过来道“元银台,您有事吗”
元守直道“你可知自己在作甚”
张周耸耸肩道“我这人很俗,不知该怎么说,就好像民间所说的,有多大的脑袋戴多大的帽子,如果诸位觉得在下的脑袋太小,不配那么大的帽子还请诸位前去跟陛下提请,将此差事另嘱托他人。”
“你也省省”谢迁朝张周嚷嚷一句,随后对在场之人道,“诸位,以秉宽统筹,乃是陛下跟阁部、翰苑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修书之事本就与尔等无关。至于如何来修撰,也就别操那分外之心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