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大朝仪!正德朝堂的变化!(1 / 2)

第149章 大朝仪!正德朝堂的变化!

正德二年,元正。

元正即正旦,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元日”意即“初始之日”。

按照大明王朝的规矩,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大朝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时举行,为礼节性的朝会;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其中朔望朝顾名思义,一般在农历初一、十五举行,亦属礼节性的朝会;日朝则是皇帝真正处理政务的朝会。

今日乃是正月初一,正德二年的大朝会,是以在京朝臣、文武百官都必须参加,与外邦使者一起进宫进献贺表,祝皇帝陛下新年快乐,冬至大朝仪那就是冬至快乐,万寿圣节(皇帝生日)那就是生日快乐。

刚刚三更天,整个京师帝都之中一片车水马龙,灯火通明!

满朝文武,纷纷穿上最华贵的朝服,有赐服的则穿上赐服,向着皇宫赶去。

因为今日是正德二年的大朝仪,乃是皇帝陛下将於奉天殿大会文武百官、王国诸侯和外国使臣的朝会,接受群臣等朝贺的重要日子!

只怕到了那个时候,国力空虚的大明,甚至连跪地乞降的资格都没有!

一想到这儿,刘健那苍老面容上,沟壑愈发深了些。

正德二年的第一天,前来朝见大明皇帝,道喜恭贺,又岂能空手而来?

所以赐座是必然的!

但如何赐座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了!

这不仅仅只是座位那么简单!

最为关键的在於,从皇帝赐座便可看出,这位正德皇帝想要打压哪方势力,想要扶持哪方势力!

六营主将他准备全部带走,而那一万将士也都是从六大营里面筛选出的精锐。

毕竟大朝仪要进行整整一天的时间,自然不可能仅让皇帝陛下一人坐着,即便年轻小伙子站一天都难受,更遑论马文升、张敷华等年迈老臣了!

而且到了正午时分,还会由御膳房提供膳食,大家吃饱了继续议事,直到酉时还会举行大宴,皇帝陛下此宴嘉赏群臣,一起欣赏歌舞表演。

野人啊野人,这本该是属於你的荣誉,结果你这家伙真是不来啊!

而说完这句话,汤昊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灯火通明的紫禁城。

令行禁止,饱含了很多东西,平时不扰民、战时不溃逃、战后不抢功等等,新军将士操练至今,这些军令早就铭记於心,汤昊只是提前警告他们一番罢了。

赐座即是确立各方势力的权势地位!

这是一件极为严肃、极其重要的事情!

而他们之后便是以武定侯郭勳为首的一位位侯爷,至於伯爵及以下的勳戚,则是老老实实地站在他们身后。

未过片刻,在文臣们的嗤笑声中,一辆辆马车在侍卫家丁的簇拥之下,从帝都的四面八方驶来。

再加上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大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寺卿这些小九卿带领的官员,按次排列在宫门之外的官员已经超过了千人!

大九卿与小九卿率领的官员,已经囊括了整个大明朝廷的文官,而此时宫门之外还缺少另外一种声音,武将勳戚!

此刻,大明正德皇帝,正在享受着天下朝拜,享受着属於皇帝的特权。

当然,为了安抚二人,汤昊承诺回京之后,会一起为他们请功。

刘健目光扫视全场,一个个地观察着这些勳贵,最终得到了一个悲哀的事实。

直到一旁侍立的大太监陈宽低声提醒了一句,朱厚照这才如梦初醒,随后神情黯然地摇了摇头。

这其中开国功臣基本都被留在了南衙,坐镇留都。

仅仅只是这九大衙门的官员,都已经多达数百人。

一日之计在於晨,一年之计在於春。

而今日就到了检验满朝文武基本功的时候了。

因为他们洪武朝的帝都在南京,所以他们只能留在南京那边。

至於三十六将,他留下了安国和杭雄二人,负责继续操练将士整饬营务,二人都是出身九边,所以练兵一事颇为精通,这一点是汤木等人比不了的。

终於,待得这些繁琐流程走完,已然到了巳时。

只是当他想起,野人今儿个不来,小皇帝嘴角的笑容又变成了苦笑。

手里面不提着点东西都不好意思!

由礼部尚书张昇主持献礼仪式,来使与群臣依照职位品阶高低,依次进献礼品。

紧接着就是工部尚书曾鉴,突然就被李善给换掉了,被赶去南衙养老,毫无征兆。

“今日给朕撑撑场面,那多威风啊!”

紧接着下一人就是兵部尚书刘大夏,被小皇帝抓住机会逼迫其请辞致仕,甚至还不能返乡离京,就这么被圈禁在了京师里面,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到清算。

再之后就是前任都察院总宪屠勳,同样被逐出了朝堂,好在皇帝陛下给他留下了最后一丝体面,该给元老重臣的待遇一样没少。

此刻宫门口处,文臣缙绅齐聚。

这句话对朝廷而言同样是如此。

这么看起来的话,大明勳贵好像确实无人可用了啊!

而朱厚照在臣子献礼之后,也要虚情假意地表示感谢,以彰显“君臣相得”,一片其乐融融的假象!

饶是常阔海看了,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自家侯爷比他壮实多了。

“该死的野人!”

赐座即是论资排辈!

事实上,文武百官寝食难安、夜不能寐的时候,朱厚照同样早早地穿上了金黄衮服,头戴青玄赤黄冕冠,坐於龙榻之上深思。

包括英国公张懋在内,没一个可以统兵出战的。

那今日这场大朝仪,这中山侯和小皇帝会不会借此机会一举荡平朝中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大肆提拔其心腹近臣?

而且,传闻那位中山侯即将亲自领兵出征,前往沿海地区剿灭倭寇。

一味打压武将勳贵,对大明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否则等到异族铁骑当真越过长城的时候,大明该拿什么去抵抗,让这些废物草包去统兵出战吗?

只有保国公朱晖这种将门犬子纨絝废物,朝廷才不会重用他,更不会让他去镇守一方。

聪明些的巨头,如老首辅刘健、天官马文升、总宪张敷华、英国公张懋等,大致已经猜到了汤昊此行的目的,但他们毕竟是站在权势巅峰之上,所以知道很多官员都不知道的内情。

靖难功臣有三十余位,这是如今京城勳贵的主要来源,比如说英国公爵位,比如说成国公爵位,还有这些大小侯伯,基本上都是传承於靖难勳贵。

这是大多数官员此时心中的忧虑所在!

毕竟,这大朝仪,不只是有大小九卿这些廷臣,还有在京的所有官员,包括英国公张懋、保国公朱晖等武将勳贵在内。

“废话本侯也就不多说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本侯奉陛下之命前往沿海剿倭!”

而刘健之所以选择支持他,也正是因为如此。

更何况眼下大明局势不明、政局不稳,所以满朝文武都是心中忧虑。

那他真是奔着倭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