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潜龙勿用(2 / 2)

大隋帝国 王觉仁 3670 字 3个月前

就在杨坚因仕途困顿而不得不从术士那里寻求精神慰借的时候,北周的政局正暗流涌动,一场围绕着帝国统治权的君臣博弈已经悄然展开。

武帝宇文邕自即位以来,表面上甘当傀儡天子,对宇文护尊崇备至,实际上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夺回权力。当然,权倾朝野的宇文护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要想除掉这个根深势大的权臣,不仅需要足够的实力,更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否则就有可能重蹈孝闵帝和明帝之覆辙。

尽管对手十分强大,可宇文邕的能量却也不容小觑。史称他自幼就“聪敏有器质”,稍长更是“性沉深,有远识”,所以父亲宇文泰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曾当众说过:“成吾志者,必此儿也!”(《周书·武帝纪》)而长兄宇文毓在位时,也对他极为倚重,“朝廷之事,多共参议”,所以临终前才会在把皇位传给他,并在遗诏中称:“鲁国公邕,朕之介弟,宽仁大度,海内共闻,能弘我周家,必此子也。”(《周书·明帝纪》)事后来看,宇文邕显然没有辜负父兄的期望。从他十八岁即位到设计诛除宇文护,中间整整隔了十二年。在这漫长的十二年中,宇文邕始终采取隐忍之术,韬光养晦,示敌以弱,从而彻底麻痹了宇文护。直到天和七年(公元572年),经过漫长等待的宇文邕才等到了一个铲除宇文护的机会。

这个机会源於宇文护阵营的分裂。

宇文邕有个弟弟叫宇文直,虽然跟他是一母同胞,但很早就投靠了宇文护。五年前,时任襄州总管的宇文直在一次对陈作战中失利,被宇文护撤了职,之后一直没有被重新起用,遂对宇文护怀恨在心。天和七年春,不甘心被长期闲置的宇文直暗中向宇文邕献计,劝他诛杀宇文护。宇文邕意识到时机成熟,遂召集心腹侍臣宇文神举、王轨、宇文孝伯等人,与宇文直一起密议。

这年三月十四日,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照例入宫觐见宇文邕。平时,宇文邕为了表示对宇文护的尊崇,总是以家人之礼相待。每当宇文护入宫,宇文邕也总会跟他一起去拜见太后。这天,宇文邕照旧对宇文护嘘寒问暖,随后便拉着他的手前往太后所居的含仁殿。一路上,宇文邕长吁短叹地对宇文护说:“太后年纪大了,却喜欢喝酒,我怕她伤了身子,屡加劝谏,可她就是不听。兄今天入宫,还请帮我劝劝她老人家。”说完,宇文邕从怀里掏出一份《酒诰》(西周时期,周成王亲自撰写的戒酒文告),让宇文护照这个念给太后听。

宇文护当然不知道这张《酒诰》就是他的死亡通知书,遂一口答应。进殿后,宇文护对太后行完礼,就掏出《酒诰》煞有介事地念了起来。宇文邕悄悄绕到他背后,突然举起一把玉圭,狠狠砸在了他的后脑上。宇文护一声闷哼,当即倒地。宇文邕赶紧把佩刀递给身边的宦官何泉,命他砍杀宇文护。怎奈宇文护平日威权太盛,何泉拿着刀哆嗦了半天,竟然砍不下去。这时,躲在内室的宇文直纵身而出,一刀砍下了宇文护的脑袋。

当天,宇文邕便下令捕杀了宇文护在京的四个儿子、五个弟弟及一干党羽;数日后,又下诏赐死了宇文护的世子、时任蒲州刺史的宇文训,同时遣使前往东突厥,将宇文护的最后一个儿子、不久前出使突厥的宇文深就地斩杀。

至此,被宇文护集团把持了十六年之久的朝政大权,终於回到了刚届而立之年的武帝宇文邕手中。北周帝国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而在杨坚生命中弥漫数年的阴霾,也就此悄然散去。然而,多年来一直被多少人预言和称颂的天命,似乎仍然只存在於杨坚的信念之中,丝毫没有向现实转化的迹象。

武帝亲政后,杨坚虽然摆脱了朝不保夕的境况,再也不用战战兢兢过日子了,但却依旧没有得到重用。此时的杨坚已经三十多岁,除了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隋国公爵位外,生命中就再也没有任何骄人的业绩或成就了。眼见时光飞逝、岁月蹉跎,杨坚内心的焦灼与苦闷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关於“天命”的预言,在如此不堪的现实面前,几乎变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反讽。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下半年,武帝开始为太子宇文贇选妃。北周的世家大族和豪门显贵们无不焚香祝祷,祈盼自己的女儿能够在这场海选中艳压群芳,成为未来母仪天下的皇后。九月,太子妃海选活动结束,一道诏书飞出皇宫,越过所有豪门大族和长安士民翘首以待的目光,翩然落进了隋国公杨坚的府邸。

武帝在诏书中宣布——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被正式册立为太子妃。

接到诏书的那一刻,杨坚感觉这个秋天的阳光突然变得无比灿烂。

九月十九日,在所有人既羡且妒的目光中,杨坚的女儿被皇家的迎亲车辇接入了皇宫。从此,杨坚不仅是北周王朝的勳贵,还成了太子的岳父、未来的国丈。许多年后,当北周帝国的臣民脱下旧王朝的服饰冠带,向大隋帝国的天子杨坚跪拜如仪、山呼万岁时,他们肯定会回想起建德二年的这个秋天,也肯定会回想起,在这年秋天金黄的阳光下——杨坚那张否极泰来、踌躇满志的笑脸。

女儿嫁入东宫成为太子妃,无疑是杨坚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作为皇帝的亲家,杨坚在北周王朝的地位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别人在官场或战场上奋斗半辈子,显然都无法与他的龙门一跃相提并论。

然而,天赐洪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形的危险。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别人一夜之间大富大贵或大红大紫。倘若你真的在别人始料未及的情况下一夜显贵,那么紧随而来的,很可能就是让你始料未及的嫉妒、诽谤和陷害。

在杨坚走背运的那几年,除了宇文护想搞他,其他人通常对他没什么兴趣,甚至有可能对他寄予同情,但是到了建德二年以后,看杨坚不爽的人就慢慢多起来了,而他那异於常人的相貌,自然又成了别人攻击的焦点。比如武帝的弟弟、齐王宇文宪(宇文泰六子)就曾私下向武帝进言:“杨坚相貌非常,臣每次看见他,都觉不寒而栗;此人恐非久居人下之辈,宜尽早铲除。”武帝闻言,虽不尽信,但不免狐疑。他旋即秘召来和入宫,问:“朝廷诸公你都认识,说说隋公的相貌和福禄怎样。”来和答:“从相学上看,隋公是恪守臣节之人,可任封疆大吏,镇守一方;若为将领,则攻无不破。”来和的回答让武帝很满意。回头武帝就对宇文宪说:“杨坚充其量就是个大将军,不足为虑。”宇文宪的暗箭就此脱靶。但是,想扳倒杨坚的却不止他一个。不久,武帝的心腹王轨再度进言:“杨坚貌有反相,终非人臣。”所幸,“守护神”来和又一次为杨坚举起了挡箭牌:“杨坚是守节之臣,绝无异相。”武帝把来和的原话告诉了王轨,可王轨还是一口咬定杨坚貌有反相。武帝被他搞得心烦意乱,愤然道:“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隋书·高祖纪》)假如他真有天命,谁能奈何!

此言一出,王轨只好悻悻闭嘴。然而,武帝没有听信宇文宪和王轨之言,不等於他心里对杨坚就没有半点猜疑。正所谓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历史上因流言和诽谤被冤杀的人多了去了,谁也不敢担保武帝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疑心大起,干脆杀了杨坚以绝后患。

是故,建德初年的那些日子,杨坚虽然成了太子岳父,但戒慎恐惧之感却始终笼罩着他,使他不得不“深自晦匿”,继续夹着尾巴做人。一直到了建德四年(公元575年),随着武帝巩固皇权的工作告一段落,北周帝国开始对日渐衰落的北齐发起一连串军事行动,年已三十五岁的杨坚才终於有了跃马扬刀、驰骋沙场的机会,得以在统一中原的战争中一试身手并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