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边塞烽火:不安分的突厥(1 / 2)

大隋帝国 王觉仁 4086 字 3个月前

杨坚灭陈之后,把陈叔宝用过的一副屏风赐给了突厥的大义公主。此举的用意不言自明,就是想告诫公主:不管是北周还是陈朝,都阻挡不了隋朝统一天下的脚步,所以你最好安心当我杨坚的“义女”,别再七想八想。

遗憾的是,杨坚此举适得其反。他送过去的那副屏风不但没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勾起了大义公主的伤心往事。她一想起已然灰飞烟灭的北周王朝和宇文宗室,每每痛彻骨髓、悲不自胜,而又无由排遣,只好赋诗寄哀:“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实事写丹青。……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庭。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杨坚看过大义公主的《题屏风诗》后,大为厌恶,从此对其恩礼渐薄。

当时,突厥的形势较之开皇初年已有了一些变化:沙钵略於开皇七年病卒,将可汗之位传给了弟弟处罗侯,是为叶护可汗;此后,叶护兴兵击破阿波,又大举西征达头,不料中流矢而卒;沙钵略之子雍虞闾继立,是为都蓝可汗。都蓝上位后,表面上延续了沙钵略的亲隋政策,“每岁遣使朝贡”,但心里却一直想摆脱对隋朝的依附,重振突厥昔日雄风。

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机会。

开皇十三年,机会终於来了。隋朝有个被流放的犯人,名叫杨钦,这一年逃亡到突厥,为了改变生存处境,就费尽心机地设计了一个弥天大谎,然后向都蓝密报,声称隋朝彭国公刘昶(娶北周宗室女),与残余的宇文族人正在密谋,准备推翻杨坚,并派他来与大义公主联络,希望突厥发兵袭扰隋朝边境,与刘昶里应外合,颠覆隋朝。

都蓝闻言,虽然有些怀疑,但最终还是相信了杨钦的话。随后,都蓝对隋朝的态度大为转变,不但不再朝贡,而且经常发兵劫掠隋朝边境。杨坚随即命长孙晟出使突厥,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长孙晟抵达都蓝王庭后,跟大义公主见了面,发现她言辞不逊,感到事情不妙。然后,长孙晟经过暗中调查,得知大义公主与情夫安遂迦天天跟杨钦计议,极力煽动都蓝与隋朝为敌。长孙晟意识到事情紧急,立刻赶回长安,向杨坚作了禀报。

杨坚命长孙晟再往突厥,务必逮捕杨钦,押回长安问罪。长孙晟遂返回突厥,找都蓝要人。都蓝两手一摊,说:“我对境内所有的外国人都作了清查,没有你说的人。”长孙晟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当天晚上,长孙晟就带上重金拜访了一个突厥高官,探听到了杨钦的藏身之所,然后连夜突击搜查,将其抓获,径直带到了都蓝面前。

事已至此,杨钦不敢抵赖,只好交待了所有事实,并揭发了大义公主与安遂迦的奸情。一时间,突厥国内舆论大哗,人人深感羞耻。都蓝又愧又怒,马上逮捕了安遂迦,跟杨钦一块交给了长孙晟。

长孙晟功成回国。杨坚大喜,当即加授其开府仪同三司,并准备命他三往突厥,逼迫都蓝废黜大义公主。

这个可怜的公主,此刻已经成了隋朝和突厥两方都一致鄙弃的人,她的存在无论对谁而言,都已经没有了任何价值。在此情况下,杨坚仅仅想把她废黜,可以说已经是手下留情了。但是,大义公主最终的结局,却比废黜惨得多。因为,杨坚刚刚宣布让长孙晟第三次出使突厥,时任内史侍郎的裴矩就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要替长孙晟走这一趟。

裴矩为了建功,当然要把此行的难度系数提高一些,於是便向杨坚建言——鉴於大义公主背信弃义,应予以诛杀!

杨坚采纳了裴矩的建议。

当时,都蓝的堂兄弟染干(处罗侯之子)已被封为小可汗,号突利,位居北方。因突利早年便与长孙晟交好,一心亲附隋朝,所以不久前刚刚遣使入朝,请求迎娶隋朝公主。现在,杨坚既然想杀大义公主,便以此为交换条件,让裴矩去通知突利:“要娶隋朝公主不难,但前提是要说服都蓝诛杀大义公主。”裴矩抵达突厥后,向突利表明了隋朝的意思。突利遂极力游说都蓝,历数大义公主的种种过失。都蓝越想越怒,遂斩大义公主,然后遣使上表,要求再迎娶一位隋朝公主。

两个可汗都提出了相同要求,而都蓝是大可汗,突利只是小可汗,杨坚和多数朝臣当然都倾向於都蓝,只有长孙晟持有异议。他说:“据臣观察,都蓝此人反覆无常,没有信义,他现在之所以仍依附我朝,只因与西面的达头可汗结怨太深,需要借助我们的力量。所以,就算我们现在把公主许配给他,他总有一天也会反叛。而且他一旦势大,达头和突利也不是他的对手,这样对我朝将极为不利。依臣看来,处罗侯之子突利对我朝一向顺服,两代人皆是如此,不如将公主许配给他,命他南迁,以此牵制都蓝。”杨坚深表赞许,遂让长孙晟出使突利王庭,同意了他的请婚要求。

开皇十七年,突利亲自入朝迎娶隋宗室女安义公主,杨坚为了进一步离间他与都蓝的关系,给了他非常高的接待规格,礼遇甚隆,赏赐极丰。成婚后,突利乖乖听从隋朝的建议,带着整个部族向南迁移,定居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

隋朝这么做,显然根本不把都蓝放在眼里。都蓝怒不可遏:“我一个堂堂大可汗,反而不如小小的染干吗?!”从此,都蓝便与隋朝正式决裂,屡屡纵兵入寇。

而突利则成了隋朝安插在突厥的一颗钉子。都蓝每次出兵,他必先把情报送出,故隋朝边防极为严密,总是令都蓝无机可乘。

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春,突利又通过长孙晟向隋朝递送了一条加急情报,称都蓝正大肆制造攻城器械,准备进攻大同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杨坚立刻下令出兵,分三路北伐:高熲率部出朔州(今山西朔州市),杨素率部出灵州(今宁夏宁武市),燕荣率部出幽州(今北京市),同时对都蓝发起进攻。

都蓝一看自己还没有动手,隋朝便已大举出兵,料定又是突利提供的情报,终於忍无可忍,决定消灭突利。

但是,突利有隋朝撑腰,单凭都蓝的力量,还不足以一战击溃突利。随后,都蓝立刻派人与达头可汗联络,用大量牛马换取了达头的支持,随即二人联手,大举进攻突利。突利猝不及防,在长城脚下被打得大败,部众全部溃散。

都蓝将突利的兄弟子侄杀了大半,并乘胜南下,兵锋直指蔚州(今山西灵丘县)。

突利与都蓝交战时,长孙晟恰好在突利帐内。突利溃败后,带着五个亲兵跟长孙晟连夜南逃,一夜之间狂奔百余里,到了凌晨时分,才陆陆续续收集了几百名残部。惊魂甫定之际,突利与部下商议,说:“如今兵败入朝,我只是一个没用的投降者,大隋天子凭什么还要对我以礼相待?这一仗虽然达头也参与了,但我和他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相信如果投奔他,他还是会收留的。”遂与部众商定,准备天一亮便转而向西,投奔达头。

突利的话,一字不漏地落入了长孙晟的耳中。

跟突利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他自然早就在突利身边布下了眼线。得知突利的计划后,长孙晟颇感忧虑。因为突利是他花了好多年才扶植起来的一支突厥势力,如今虽说兵败,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要是突利与他分手,即便半道上不被都蓝的人截获,到了达头那儿,也不见得能安全。万一达头把突利出卖,此后再无人牵制都蓝,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对突战略,岂不是要毁於一旦?

思虑及此,长孙晟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突利带回长安。

但是,突利心意已决,怎样才能让他回心转意呢?

长孙晟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马上暗中派了一个人,命他火速前往离此最近的一座隋军要塞,让守将即刻点燃烽火。

片刻后,远处即有四柱烽火熊熊燃起。

突利愕然,惊问长孙晟是怎么回事。长孙晟眯起眼睛,看了半天,才慢条斯理地对突利说:“该要塞位於高处,我们处於凹地,所以他们能看到的四周形势,我们都看不到。据我估计,一定是守将远眺,发现了大量敌军。按照我朝的规定,若敌军人数不多,便点燃二烽;敌军人数稍多,点燃三烽;若有大队人马逼近,就要点燃四烽。照现在的情形看,烽火足有四柱,必定是有大量敌军杀到,而且距离很近。”突利闻言,吓得腿都软了,慌忙对部众说:“赶紧往南走,找最近的城池躲避。”长孙晟在心里一笑,随即带着突利一行向南疾驰,找到一座隋朝城池后,把突利部众安顿在内,然后带着突利坐上驿车,直奔长安。

突利入朝后,得到了杨坚的厚待。长孙晟也因保护突利之功,被擢升为左勳卫骠骑将军(正四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