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都有盛世情结,具体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大多数时候,中国人都过得太苦了,所以腰包稍稍鼓一点,就会赶紧闹点大的动静出来,生怕左邻右舍不知道咱发达了。
说白了,这就是暴发户心态在作祟。
杨广虽然是个如假包换的龙种,而且是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但就冲着他追求“大国虚荣”的那个劲儿,我们就不难看出,在骨子里头,他其实还是缺乏贵族气质,终究只是个暴发户。
要看清杨广如何打肿脸充胖子地追求大国虚荣,下面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那是大业六年(公元601年)的春节,由於当时裴矩的外交政策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所以很多外国元首和酋长都齐集东都洛阳,要跟中国人一起度过这个普天同庆的传统佳节。杨广为了显示国家的强盛,就在元宵节这天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庆祝活动。
活动在端门外大街举行,场地的周长足有五千步,主办方为广大老百姓和外国友人精心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节目,有歌舞、戏剧、杂技等等;演员阵容十分庞大,仅“丝竹乐队”就有一万八千人,声音足足传出数十里外,不用电视转播也能让郊区的农民兄弟们一饱耳福;演出现场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完全不亚於今天巨星演唱会的灯光效果;演出从傍晚开始,然后通宵达旦,一直持续到次日天明,所以压轴曲目想必也不会是《难忘今宵》,而是《难忘今朝》。不,据史书记载,人家这次盛会为期整整一个月,每天都演通宵,所以若一定要有压轴曲目的话,也应该是《难忘今月》。
这一个月下来,花的钱当然不会是小数目。据史书模糊形容,也称“所费巨万”。那些小国的元首和酋长们,在接受中国政府热情款待并享受这份文化大餐的同时,肯定会为中国的不差钱而怎舌不已。
这,就是杨广要的效果。
不就是一点小钱吗?算得了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人民勤劳质朴,政治觉悟还都很高,给他们加再多的税他们也没意见,所以国家根本不差钱!
历时一个月的演出活动结束后,很多外国友人都对中国的繁荣富庶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绝大多数外国元首和酋长,都带着这份美好的记忆恋恋不舍地回国了。但与此同时,却有更多的外国人像潮水一样涌进了洛阳。
他们都是商人。
听说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差钱、而且最让外国人有宾至如归之感的国家,所以,他们都来了。
当然,他们不是来看文艺表演的,而是来经商挣钱的。
不知道他们的元首和酋长们有没有写信通知他们,说“人傻、钱多、速来”,总之,他们一到洛阳就直接给杨广打了报告,纷纷要求进入洛阳东市开店营业。
通过一场盛会就吸引了这么多外商来华投资,杨广很高兴,不但一律批准,而且还命令有关部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把东市的店铺全部装修一新,并要求所有店铺的门脸和招牌必须整齐划一,让外商们好好见识一下中国政府招商引资的诚意和决心。
在最高领袖的亲切关怀下,外商们在洛阳东市的店铺纷纷开张了。一时间,市场里“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而市场中大小店铺的装修装潢都很高档,就连摆摊设点的卖菜小贩屁股下面的坐垫,都是用价格不菲的龙须草编织的(时至今日,龙须草仍然是制造胶版纸、复印纸和钞票纸的优质原料)。
为了显示中国的不差钱和热情好客,杨广还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洛阳城内所有酒店的经营者,一看到从门口经过的外国人,必须热情邀请人家进来喝酒吃饭,而且分文不取,任由外宾们白吃白喝。
是的,你没有看错。杨广下的命令,就是不许任何酒店收外国人一分钱。
根据杨广的要求,如果外宾们酒足饭饱之后,对於不用买单的现象感到诧异的话,酒店老板就必须背诵一句有关部门设计的广告语,说:“中国不差钱,所以喝酒吃饭从来不用买单。”(《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每当听到这句话,外宾们总是一边打着饱嗝,一边惊叹不已。
西方流行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可这话到了隋朝的东都明显就不好使了。如果第一个说这句话的外国人到过隋朝,或者略微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他肯定会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没有见识而深感羞愧。
不过,天天任外国人白吃白喝,在洛阳开酒店的那些人岂不亏死?
关於这一点,史书没有记载。据我估计,那些老板每个月肯定都能从政府有关部门得到补贴,或者说,这些酒店可能都是国营的。可不管是民营还是国营,政府每月肯定都要划拨一笔专项资金来堵这个“酒食例不取直”的窟窿,否则连会计都没法做帐。
为了国家形象工程的建设,杨广可谓煞费苦心。除了所有酒店都让外国人白吃白喝外,杨广还专门指示有关部门,必须狠抓市容市貌的建设,务必做到不留任何死角,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有关部门得到指示,立刻行动起来,把一座东都装点得犹如平安夜的纽约曼哈顿,又如同迎接奥运的北京城。如果你不信,那我就告诉你一个细节:在当时的东都洛阳,每棵树上都缠着五颜六色的绸缎彩带(缯帛缠树),相对於我们今天包装精品盒所用的彩纸,人家用来包装东都的彩带那可是高档多了。
任何外国人,只要在如此美轮美奂的城市逛上一圈,肯定都会为自己没有投胎到中国而遗憾不已。
不过,任何形象工程的建设,都难免会有百密一疏的情况发生。有眼尖的外国友人,就在这座天堂般的城市里,看到了许多不太和谐的景致——衣不蔽体的穷人。
於是,心直口快的外国友人就问某外事官员:“你们说中国不差钱,可我却看见街上还有衣不蔽体的穷人。并且,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你们干嘛不把绸缎拿给那些穷人穿,而要缠在树上呢?”某官员的脸刷的红了,一个字也答不上来。
这位官员的心理素质还是不够。倘若今天,有外国友人向中国官员问及类似的问题,我想,我们的官员一定不会脸红,而且会给他一个十分圆满的答覆。
其实,不管是古代的外国人还是今天的外国人,很多时候都是一根筋,他们压根不懂中国文化。关於他们的这种傻问题,我想引用我国晚清年间一位杰出政治女性的名言,来进行一个总答覆:宁赠友邦,不与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说出这句名言的杰出女性就是慈禧。在中国,这种“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文化现象可谓源远流长。不管是杨广还是慈禧,似乎都喜欢干这种花钱买外国人欢心的事——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花钱买平安(这或许还情有可原),可是强的时候,我们又喜欢大把大把地花钱买面子(这就显得不可理喻了)。反正,中国的统治者就是习惯往外花钱,买任何他们喜欢的东西,却永远不关我们这些升斗小民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