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杨广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裴矩也一意迎合他,但隋朝的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亚洲的确是首屈一指的。这也就决定了,隋朝的外交战略不会是单纯的利益输出和“金钱外交”。必要的时候,杨广和裴矩也是会挥动大棒的。
比如吐谷浑,因位於隋朝与西域的必经之路上,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且一直不是很顺从,所以就挨了隋朝的一顿狠揍,并被一举吞并。
吐谷浑是鲜卑人的后裔,立国於青海,国主也称可汗,官制、服饰等与中国略同,风俗却与突厥相似。从北周年间到开皇初年,吐谷浑曾屡屡入寇。杨坚即位不久,便命上柱国元谐率步骑数万西征吐谷浑,大破之。开皇十一年,吐谷浑遣使入朝,奉表称藩。开皇末年,其国爆发内乱,国人杀死其可汗,立可汗之弟伏允。
伏允上位后,表面上依旧对隋朝称臣纳贡,但却时常派间谍刺探各种机密情报,显然已有不轨之心,令杨坚深感厌恶。大业三年末,铁勒寇边,杨广命大将冯孝慈击之;铁勒旋即遣使谢罪。杨广遂乘势命裴矩招抚之,并让其出兵攻击吐谷浑,以将功赎罪。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七月,铁勒悍然发兵,大破吐谷浑。伏允不知道铁勒是奉杨广之命来打他的,还一溜烟逃到隋朝边境,向杨广告急求援。杨广即命杨雄、宇文述等人率大军去“接应”。伏允一看隋军来势汹汹,心知不妙,赶紧掉头西逃。隋军在他后面拚命追击,连克曼头(今青海共和县西南)、赤水(今青海兴海县)二城,斩杀三千余人,俘获其王公大臣二百余人,并男女四千口。
伏允先是亡奔积石山(今青海东南阿尼玛卿山),躲了一阵子,收集了一些逃亡部众后,又於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五月,率部进入覆袁川(今青海祁连县北黑河上游)。杨广闻报,即命内史元寿进兵金山(今青海湟中县北),兵部尚书段文振进兵雪山(今甘肃、青海交界处),太仆卿杨义臣进兵琵琶峡(今青海门源县西),将军张寿进兵泥岭(今青海刚察县北大通山),迅速对伏允完成四面合围。
伏允大惊失色,慌忙找了一个替身,让他穿上可汗的衣服,率部众往一个方向突围,然后趁隋军的吸引力转移之机,仅率数十名骑兵往相反的方向狂奔,终於侥幸逃出了包围圈。在他身后,那支被他抛弃的部队旋即被隋军全歼。
吐谷浑的一个名叫仙头的亲王,原本还想负隅顽抗,见伏允彻底失败,遂率部落男女十万余人,携各种牲畜三十万头,向隋朝投降。
同年六月,杨广正式宣布,将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的辖境并入隋朝版图,在其地设立了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西海(今青海海晏县)、河源(今青海兴海县)四郡,以及县、镇、戍所若干。
此后,伏允流亡党项,尝够了寄人篱下的滋味,一直到大业末年,隋朝国内大乱,才得以咸鱼翻身,正式复国。
征服吐谷浑后,隋朝的下一个打击目标,就是西突厥。
西突厥由阿波可汗建立。开皇中期,阿波被东突厥的叶护可汗(及沙钵略之弟处罗侯)生擒,其国人另立泥利可汗,泥利死后,儿子继位,是为处罗可汗。处罗的母亲向氏是中国人,泥利死后改嫁其弟婆实。开皇末年,向氏随婆实入朝,恰遇达头可汗与隋朝作战,道路断绝,从此滞留长安。
大业初年,处罗统御无方,国人多叛,且经常与铁勒交战,败多胜少。裴矩得知其内忧外患的处境后,遂建议杨广乘势招抚。大业四年,杨广派遣使臣游说处罗,以其母向氏为筹码,软硬兼施地劝其归附。处罗无奈,只好遣使朝贡,向杨广献上了珍贵的汗血马。
但是,处罗只是担心其母安危,并非真心归附。大业五年,杨广西巡,召处罗前往祁连山大斗拔谷觐见。西突厥的大臣们惟恐杨广有诈,纷纷反对,处罗便找了个借口推辞掉了。杨广勃然大怒,但一时也没什么办法。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西突厥的部落酋长射匮遣使入朝,向隋朝请婚。裴矩顿觉这是个离间西突厥的大好机会,遂对杨广说:“处罗不来朝见,只因其势力还比较强大。臣建议用计削弱他,分裂其国,如此便容易控制。射匮是达头可汗的孙子,其部落早在西突厥建立之前就已称雄西方,其后失势,才不得不依附处罗。如今遣使求婚,意在寻求外援。我若顺水推舟,许其可汗之位,必能令其与处罗自相残杀,西突厥自然一分为二,只能都听命於我朝。”裴矩的这个策略,正是当初长孙晟对付东突厥的拿手好戏。杨广当即采纳,遂召见射匮的使者,说处罗桀骜不驯,射匮一心向善,只要射匮能击败处罗,隋朝必将公主嫁给他,并立他为西突厥的可汗。
使者回国后,转达了杨广的许诺。射匮大喜,遂发兵进攻处罗。处罗一向对射匮毫无防备,故而大败,遂丢下妻子儿女,率数千骑兵逃亡高昌。高昌王担心得罪隋朝,连忙上奏。杨广遂命裴矩等人前往高昌,命处罗入朝。
处罗走投无路,只好乖乖地跟着裴矩到了长安。
见到杨广时,处罗惭悚难安,说:“臣总领西面诸蕃,因而不能早来朝拜,罪责极深,臣心里悚惧,非言语所能道尽。”杨广大笑,说:“过去,我朝与突厥交兵不止,大家都不得安宁。现在好了,四海清宁,与一家人无异,朕有心安养天下万民,就像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万物皆可生长,可要是有两三个太阳,万物岂能安宁?你过去事务繁多,朕可以理解,现在既然来了,朕心里十分欢喜,你也不必太过自责。”随后,杨广设宴款待了他。
然而,面对满桌的美酒佳肴和山珍海味,听着美女吹奏的丝竹管弦,处罗的脸色却始终怏怏。因为他知道,自己混到今天这一步,跟亡国的陈叔宝也没啥两样了。
第二年,杨广就把处罗的旧部一分为二:命其弟阙度率老弱残兵一万余人,居守会宁川(今甘肃靖远县);命原西突厥的特勒(相当於公爵)大奈率其他部落,居守楼烦郡(今陕西静乐县)。至於处罗本人,则从此被留在了杨广身边。不管杨广巡游到哪里,他就只能跟到哪里,跟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什么两样。
从大业元年到大业七年,隋朝不仅先后征服了林邑、契丹、吐谷浑、西突厥,而且交通西域,东征流求(今台湾岛),宣慰赤土(约在今马来半岛),将中国的赫赫声威远播八荒四夷。一时间,真腊(约今柬埔寨)、婆利(约在今马来半岛)、倭国(今日本群岛)等周边小国纷纷来朝,称臣纳贡,无不奉隋朝为宗主国。
经略四夷的同时,杨广还像一个疯狂的“驴友”一样,马不停蹄地到处巡视。
杨广向来最鄙视的,就是那些“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的帝王。所以,从登基的那一天开始,他便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目光去丈量帝国每一寸壮丽的山河,要零距离地去感受并触摸自己亲手缔造的煌煌大业,还要用帝国雄壮而盛大的军容,去震慑四夷、鹰扬国威……大业元年,杨广第一次下江都。
大业三年,杨广第一次北巡,经涿郡、榆林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到达东突厥启民可汗的王庭(阴山山脉北)。
大业四年,杨广二次北巡,从洛阳前往五原郡(今内蒙古五原县),出塞巡视长城。
大业五年,杨广西巡,经扶风(今陕西凤翔县)、过星岭(今青海西宁市北)、出张掖,至燕支山(今甘肃永昌县西),命高昌等西域二十七国元首前来朝见。
大业六年,杨广二次下江都。
大业七年,杨广第三次北巡,前往涿郡。这一次,杨广就不再是单纯的旅游了。他要为他构划已久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做最后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