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惨重的失败:一征高丽(2 / 2)

大隋帝国 王觉仁 3854 字 3个月前

右翊卫大将军於仲文认为,应该立即将乙支文德逮捕。因为他临行前曾奉杨广密旨:“如果高元或乙支文德前来请降,绝不能放他走!”所以不管高丽人是真降还是假降,都应该先把乙支文德抓起来再说。

军中慰抚使(受降特使)、尚书右丞刘士龙则坚决主张把乙支文德放归。因为大军出征前,慰抚使们就被天子授予了不受大将节制的特权,而且他们的使命就是专门受降宣慰,以显示天朝恩威,如果囚禁“请降使”,那无异於是对他这个“受降使”的莫大侮辱,所以他断然反对拘押乙支文德。

对於进退维谷的宇文述来说,乙支文德这个时候来请降,简直是扔给了他一根救命稻草。因为现在军中缺粮,不赶紧班师大家都得饿死。所以,宇文述现在根本不关心如何处置乙支文德,而是极力强调:既然皇帝早就下过命令,说高丽一旦投降必须马上接纳,不得再行攻击,那么现在高丽降了,大军就赶紧班师吧!

大家都有天子杨广的旨意作依据,到底该怎么办?乙支文德该如何处置?大军该何去何从?

三人激烈争执。由於力主班师的宇文述也倾向於刘士龙,所以於仲文不得不妥协,同意把乙支文德放回去。

於是,刘士龙接受了乙支文德的降表,然后就放他走了。

乙支文德走出隋军大营的时候,脸上分明带着得意的笑容。因为他这一趟来,说是请降,其实真正的任务是刺探隋军虚实。而现在他已经知道,这支隋军虽然兵力强大,但马上就要断粮了!所以,接下来该怎么对付这支来犯之敌,乙支文德已经成竹在胸。

乙支文德走后,於仲文越想越不对劲,觉得这家伙根本不像是来投降的,遂一再敦促宇文述,赶紧下令全军开拔,再把乙支文德抓回来。此刻的宇文述一心想要班师,当然不同意。最后,於仲文不得不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表面上,於仲文是宇文述的副手,但杨广一直很赏识於仲文的才干和韬略,所以此次出征之前,杨广特地面谕各军将领:凡有重大军情,各军一律听从於仲文的统一节度!

也就是说,日常的行军作战听宇文述的,碰上特殊军情则听於仲文的。当然,杨广这个命令并未当着宇文述的面宣布,而是让於仲文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亮出来。现在,於仲文亮出了这把“尚方宝剑”,宇文述就无话可说了。

既然人家奉了密旨,那违抗他就如同违抗皇帝,宇文述当然不敢承担这个罪名,只好硬着头皮命令各军立刻拔营,渡江追击乙支文德。

望着身后的数十万追兵,乙支文德笑了。

他本来还想回去搬兵来歼灭这支断粮的敌军,没想到它反而自己送上门来了。乙支文德遂命部下回头迎战,然后佯装败北。跑出几十里路后,回头再战,结果再败,然后又继续跑路,跑没多远又回头再打……如是一日七战,七战皆“败”,结果就一路把隋军引到了平壤城下。

隋军七战皆捷,顿时士气大振,遂全力急进,一口气渡过萨水(今清川江),在离平壤仅三十里处的山麓扎营。

乙支文德一边加紧布署军队,一边再次遣使向宇文述投降,说:“贵军如果班师,鄙国立刻让高元前去觐见天子。”对此,於仲文当然不信,坚持要进攻平壤、活捉高元和乙支文德。可这一次,宇文述无论如何也不想再听於仲文的了。他决定班师,就算抗旨也在所不惜。

理由很简单:眼前的平壤城高壕深,粮草充足,且高丽军队以逸待劳,士气高涨;而隋军不但长途奔驰,疲惫不堪,而且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既无粮草、也无援兵……这仗叫宇文述怎么打?!

所以,就算明知道高丽人玩的还是“诈降”的老把戏,宇文述也坚决要把它当成真的来接受,否则他必将和这三十万大军一起饿死在这里。

宇文述随即不顾於仲文的反对,命令军队结成方阵撤退。毕竟他还是主帅,这个权力还是有的。

但是,宇文述到这一刻才下定决心撤退,已经来不及了。

站在平壤城头的乙支文德大手一挥,早已蓄势待发的高丽军队瞬间冲出城门,从各个方向对隋军发起猛烈进攻。

隋军且战且退,於这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退至萨水。这一天,烈日当空,灼热的太阳凶猛地炙烤着大地,宽阔的萨水河面在骄阳的暴晒下闪耀着一片令人目眩的白光。

这是一片即将把三十万隋军全部吞噬的死亡的白光。

隋军开始争先恐后地渡河,萨水河上顿时人喊马嘶、一片慌乱。而高丽军队却列着整齐的战阵,站在他们身后的岸上静静地看着。当隋军全部进入萨水,并渡至河中央的时候,高丽指挥官一声令下,全军突然排山倒海地杀了过来。隋朝大军瞬间崩溃,士卒四散逃命。负责殿后的右屯卫将军辛世雄等人战死。宇文述、於仲文和剩下的将领们带着少数随从向西狂奔,一日一夜跑了四百五十里,狼狈不堪地逃到鸭绿江畔。而高丽军队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幸而将军王仁恭率部殿后,击退了高丽军队的进攻,宇文述等人才得以渡过鸭绿江,逃出生天。水军来护儿风闻陆军惨败,也慌忙起锚,连夜率舰队撤回东莱。

最后,这九支共计三十万五千人的远征军回到辽东的时候,仅剩下二千七百人。阵亡和被俘人数达三十万二千三百人,几近全军覆没;同时丧失的武器、装备、辎重等物更是数以亿计。

杨广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个四十四年来一直顺风顺水、无往不利的天之骄子,终於遭遇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惨痛的失败。

失败的打击来得太过迅猛,并且因毫无心理准备而显得尤其沉重。

大业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神情恍惚的杨广默默登上龙辇,从涿郡启程南返。

这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远征,就在这一幕令人难堪的失败中草草收场。一直到车驾返抵洛阳,杨广依旧终日不发一言。人们看见天子脸上写满了从未有过的愤怒和困惑。

曾经活力四射、自信满满的杨广,一下就变成了霜打的茄子。

也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挫折本是人生的题中之义,也是生命成长的必经过程,就像许多小孩子在学习木匠、铁匠这种手艺活的时候,如果手上弄出了血,他们的师傅就会说:“那是这门手艺进到你身体里面去了。”而今,生命中的第一次失败虽然深深刺痛了杨广,可这何尝不是某种有益的东西正在进入他的体内呢?也许,命运之神正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往这位刚强易折的帝王身上,注入一些必要的柔韧性和抗挫折能力,让他学会以一种成熟而理性的姿态,重新来打理这个已然危机四伏的庞大帝国。

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可问题在於,杨广能够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吗?

人们很快就有了答案。

可答案并不令人乐观。